[短文]袁念琪-《龍頭里流出長江水》
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擰開水龍頭,“嘩嘩”流出上海人講呃“自來水”。喝自來水,算算也有了一百三十五年。
之前,上海人也喝自來水。那是天上下雨的“天落水”,河浜水,還有井水。對這些水的水質,1887年(清光緒十三年)出版的《滬游雜記》里,葛元煦寫道:“滬城內河渠淺狹,比戶皆乘潮來汲水而食。潮退腥穢異常,故飲者易生疾病,初至之人,尤覺不服。即鑿井而飲,水味亦不甘美?!?/p>
水龍頭里的自來水,出自英商上海自來水公司,今楊樹浦水廠。那一字排開的英格蘭古城堡式鐵銹紅建筑,墻面上的阿拉伯數字表示著建造年份。大門兩旁是城堡式崗樓,門衛指點道:“地面底下的這些石頭還是老樣子。上面凹進去的地方,那紅磚是老的,顏色要淺點?!?/p>
1870年(清同治九年)春,上海首次進行大范圍水質調查,主持者是公共租界工部局衛生官愛德華·亨德生(A.Henderson)。在黃浦江和蘇州河選了12個取樣點,所取水樣送英國皇家化學學院做水質檢驗。該院費蘭特博士(Dr.Frankland)出具的報告是:取樣點都屬可用淡水,而且水質優于同期的泰晤士河。據此,工部局于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提出建自來水廠的三個選址方案:黃浦江上游龍華、鳳凰山和楊樹浦港附近。八年后,決定在黃浦江下游楊樹浦建廠。
1880年(清光緒六年),原工部局董事馬勒奧在滬開水廠申請獲準。他趕回英國集資英鎊10萬,翌年在楊樹浦買地建廠,從英國運來水廠設備和輸水鑄鐵管。直到上世紀70年代,我在農場做管道工,水龍頭、彎頭和三通等配件上,還標15、20、25等英制。
1883年(清光緒九年)6月29日,水廠正式送水,上海從此有了經沉淀、過濾等工序生產出來的自來水。起初,水用車船送訂戶家,每噸1.5先令,這錢當時可買55只雞蛋。之后,外僑和接水進戶者均按房租5%收水費,一般居民用水由雇工挑送,水價按路程算;另有部分用水靠消火栓供水。極少數工廠商店用水表計量收費,而市政、消防、公共衛生等用水則規定水量、按年收費。到1883年,建成給水系統?!暗夭罔F管達江中,曲折回環室內通。更用龍頭司啟開,一經開放水無窮?!保U安主人《上海市景詞》)上海自有自來水,水源也取過蘇州河。1909年(清宣統元年),德國工程師恩格爾調查蘇州河水質,定下潭子灣廣肇山莊北首河水為源,于1911年(清宣統三年)建閘北水廠。只過十七年,水嚴重污染,黑臭出現。河中游離氨含量年平均超過2毫克/升,已不宜為飲用水源水,閘北水廠被迫遷移。從此,上海的水源地成了一條黃浦江。
自上世紀80年代起,每天起床后,我空腹喝杯涼白開水。那時,外省人來滬,都說上海的水有漂白粉味。上海電楊廣告公司的老外葛萊克,只喝礦泉水。DHL外方老總柯逸夢說,用自來水煮咖啡,總覺得味道不正。
原因是水廠采用重氯消毒殺菌,投放量比過去要多4倍。在上世紀50年代初,黃浦江雖受污染,但還有魚蝦。到興建了閔行等17個工業區和衛星城,排放廢水大增,導致水質變壞。到上世紀60年代后,黃浦江市區段已出現季節性黑臭,魚蝦絕跡。
雖然市府出臺多項保護水源水質法規,采取了一系列綜合治理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措施,但1982到1984年水質勘察表明:黃浦江中、下游水污染重,松浦大橋附近可為上游取水點。1985年,黃浦江上游引水一期工程開工,取水口在臨江段;所供原水量約占總供水量60%。到1990年,黃浦江市區段水質嚴重惡化,一年黑臭日長達100天以上。至1995年,臨江已淪為Ⅲ類。于是,二期工程取水口往上至松浦大橋下游1.8公里的女兒涇旁。
見到陳吉余教授那年,這位中國工程院院士虛年九十。1989年,為解決上海的喝水問題,市科協成立高級專家顧問委員會:組長李國豪,成員有翁史烈院士和他。成立不久的1990年,上海夏日連續高溫,干旱少雨。自來水日供量達創歷史最高紀錄的470萬噸,但黃浦江上游來水日趨枯竭引發中下游污水上溯,部分地區自來水出現臭味。市府請示國家防總放太湖水于上海,改善水廠取水口水質。
8月1日,人們在電視里看到:閘門一開,太湖水以每秒40多立方米的流量奔向上海。三天后到臨江取水口,再過三天才能從上海人家水龍頭流出。終因太湖水下泄流量有限,并未起到明顯效果。
不少上海人家的水龍頭上,安了凈水器。凈水器換代較快,功能上從單凈化發展至凈化、磁化、礦化的“三化”。用了凈水器,水質明顯改善。但使用不便,用段時間就要換活性炭。不久,桶裝純凈水上市,人們撤下凈水器,換上飲水機和桶裝水,從家庭到辦公室。就在這一時期,水廠在黃浦江的取水口一移再移。而由于城市取水量不斷增加,已被污染的黃浦江難以承受。人們的目光,移至長江。
1987年,列為重點科研項目的《長江———上海城市供水第二水源規劃方案研究》立題。長江作為上海境內最大過境河,常年入海徑流量是黃浦江100倍,可采水量是黃浦江300倍。而且是水質良好的II類水。其實,從1986年起,市自來水公司等對長江沿岸徐六涇、白茆和寶鋼水庫等地進行持續3年、共70項監測項目的調查。同時,應用南京水利科學研究所的物理模型和美國環保協會數學模型試驗的成果。就此確定長江作為上海城市供水的地面水第二水源,并選陳行為取水點。一期工程于1990年動工,拉開上海水源地引水長江的序幕。陳行水庫一、二期工程總供水達130萬立方米/日,約占市區自來水原水供應總量的五分之一。
隨著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以及水資源生態變化,按此時供水規模,到2020年,按人口2000萬計,全市原水總需求量將達1428萬立方米/天。供水現狀已不能適應上海近期和長遠需要,要開辟一個穩定、可靠、優質的新水源地,扭轉飲用水水源嚴重短缺的局面。
1991年,市科協高級專家顧問委員會專家提出的“取水長江河口、江心筑水庫”預可行性研究正式立題。水源地移至江心,因寶山、浦東大陸岸線已無處建庫。即使見縫插針,也很有可能遭遇上游污水排放。
時任市水利工程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莫敖全,拿出市府1990年第24期《咨詢簡報》:“我們把初步意見交給環保局長靳懷剛,他發表在市府簡報上,引起了市府注意。到1月,我們聯合水務局、工務局、環保局向市府打報告,要求青草沙水源地的研究。到3月就回復下來,四個局聯合組織進行青草沙水源地的初步研究。到1991年9月,就出了《青草沙水源地開發預可行性研究報告》?!?/p>
2005年,9學科的26位專家一致通過《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研究成果》評審論證。2006年,“擴大長江水資源開發,利用青草沙水源地”獲市第12屆人大第4次會議批準,列入上?!笆晃濉币巹?。決定將青草沙建設為上海水源地。12月,青草沙水庫及取輸水泵閘工程批準立項,建設進入實質性啟動。這是上?!笆晃濉蓖顿Y最大的單體工程,為170億元。我們要留住長江水,讓它造福上海城和上海人。
對比路程、管線布局和工程便利等綜合因素,青草沙浮現面前。它位于長興島西北方、也就是在長江口的江心部位。水庫最大有效庫容5.53億立方米,相當10個西湖。這樣,才能保城市供水量,供水的蓄水量和咸潮入侵期的城市供水量。
2007年6月5日,青草沙原水系統建設正式上馬。2010年12月1日,通水切換正式開始。從那天起,上海人吃上了長江水。飲用水源主要靠黃浦江的歷史由此改變,上海人喝水的故事,開始了新的一頁。